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大氣污染治理步伐加快,政策出臺、儀器助力,我國大氣污染治理成效顯著,行業發展勢頭良好。
2017年,《大氣十條》完美收官。隨著頂層設計的日漸完善,以及國家對大氣治理的精準切入,空氣質量得到顯著提升。然而“大氣十條”并不是一個結束,關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第二階段指導性文件相關話題持續火熱。
萬眾注目下,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務和落實措施,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路線圖。
從制定三年作戰計劃,到啟動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再到部署實施計劃,大氣污染治理一直處在環境治理的風口。沿襲一路走來的治理重點,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堅持源頭防治、標本兼治,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為重點,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以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從作戰目標來看,《行動計劃》從污染物排放上做出了明確限定。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對PM2.5的治理做了詳細部署,重點治理鋼鐵、火電、建材等行業以及“散亂污”企業、散煤等領域;同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積極調整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優化調整用地結構,推進面源污染治理;實施重大專項行動,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
另外,《行動計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精準施策,致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加大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優化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構建全方位立體作戰格局。
打贏藍天保衛戰,要有政策保障,要有措施落實,還要有科技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最新出臺,意味著大氣監測市場將迎來全新機遇。對于業內企業而言,處在大氣治理的時代風口上,實需把脈需求,統籌布局,重點突出,趟出一條適合自身快速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