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金正式啟動,旨在聯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導基金、金融資本及社會資本,最終撬動200億左右的基金總規模,以推動科技經濟融通發展。這無疑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又一力措,從資金層面保證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無后顧之憂。
可以發現,在過去的一年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科學院關于新時期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指導意見》等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紅包”頻發,讓科技金融熱度不減。據科技部資料獲悉,我國科學家取得的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渠道明顯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1407億元。
全國地方政府、企業主體、高校院所深知只有將成果轉化的路徑暢通,科技成果才能在激發“雙創”活力中釋放更大的動能。多地積極響應,依賴特色“錦囊”助力地區發展。浙江設立20億元省級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機制為核心,探索“互聯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模式;河北探索承接京津創新要素外溢轉移與河北產業創新需求對接轉化的新模式;寧波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為核心,發揮科技成果轉化對產業和企業創新發展的支撐作用。
此過程中,更多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嘗到系列甜頭。近日,北京大方科技研發出車載激光甲烷分析儀。并將針對專家提出的課題成果轉化和市場化建議,盡快開展產品產業化和市場推廣工作。而科技成果直通車、百家院校科技成果走基層等系列活動,實現了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零距離、精準化對接,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正如測繪儀器領導者劉先林院士所言:“搞科研,苦,實現成果轉化,更苦更難。但是把技術應用起來,才是科研成果,不能置于一邊、鎖在抽屜里。”如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新趨勢。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持續發力,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在加快。新路徑、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期待科技創新能夠真正成為造福社會的國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