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于臺北時間4日下午5點45分公布,由瑞士、美國和英國3位學者杜巴謝(Jacques Dubochet)、法蘭克(Joachim Frank)及韓德森(Richard Henderson)共同殊榮,而獲獎成就在于研發低溫電子顯微鏡,簡化與改善生物分子成像。
根據諾貝爾網站指出,諾貝爾化學獎從1901年至2017年,已頒發109次,其中僅63次為一位得主單獨獲獎;而今年獎金加碼至900萬瑞典克朗,約合新臺幣3374萬元,由3名學者共享。
中研院化學所副研究員章為皓表示,目前普遍應用于觀察微生物體形態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為可透視到兩個奈米,但電子顯微鏡使用電子束取代光,解析度可達0.3至0.25奈米,可看到蛋白質結構,但電子顯微鏡在使用時,很容易對觀察樣本造成輻射傷害,因此科學界近年發展低溫電顯,以非結晶態的水將樣本包起來,在約零下180℃的環境維持它的原態,也能減少輻射傷害。